2. 明確溢價區間:對覆蓋五大功能維度的專利,允許按市場均價1.3-2倍估值;獲國家科技獎、國際認可的專利,溢價上限可突破2倍;
3. 規范第三方評估資質:要求評估團隊包含“技術專家(懂專利功能)+經濟專家(懂成本測算)+安全專家(懂風險評估)”,確保評估結果不偏離功能價值核心。
(二)開展全國性認知普及工程,打通專業斷層
針對審計、財務、政府采購等關鍵群體,設計分層培訓體系:
1. 實踐案例教學:以筆者及行業內“高價值專利溢價案例”為樣本,講解功能優勢如何轉化為全周期效益,破除“大小重量論”誤區;
2. 實操工具賦能:編制《專利功能價值評分表》,將五大維度拆解為可量化指標(如壽命延長年限、能耗降低比例),讓基層人員按步驟評估;
3. 發明家進課堂:組織中國發明協會會士、行業技術專家與評估團隊面對面交流,結合研發經歷解讀專利功能價值,增強認知說服力。
(三)推動場景化落地應用,形成正向激勵
將優化后的評估體系納入政府回購、政府采購、國企資產處置等核心場景:
1. 政府回購強制要求:明確專利設備回購需出具“全周期功能效益報告”,禁止僅以重量、成本估值;對高價值專利,優先納入采購清單;
2. 市場交易引導:在專利交易平臺設立“價值專利專區”,公示功能優勢與效益測算,引導市場形成“功能越好、溢價越高”的定價導向;
3. 創新激勵傾斜:對研發高價值專利的企業,在稅收減免、研發補貼上提高比例,如筆者所在團隊因“低碳設備專利”獲地方政府專項補貼,進一步激發創新動力。
四、結論
專利的價值,從不在于尺寸大小、材料多少,而在于其能否解決行業痛點、創造長期效益。作為中國發明協會會士,筆者始終堅信:優質專利高于市場均價30%至2倍的估值,不是“溢價”而是“價值回歸”——它補償了研發投入,認可了技術突破,更體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效益。當前我國亟需通過“標準優化、認知普及、場景落地”,推動專利評估從“以大小論英雄”轉向“以功能論英雄”:唯有讓好專利獲得合理估值,才能激勵更多企業放棄“湊數量”的低價值研發,轉向“重功能”的高價值創新;唯有讓審計、財務群體讀懂專利的功能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專利從“形式保護”到“實質賦能”的轉變,為我國建設“專利強國”筑牢根基。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