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是甘肅省首批全地下式、地上生態公園建設的污水處理廠,亦是甘肅省環保設施項目公眾開放單位,由中鐵水務集團投資、建設、運營,核心定位為城市生態化“隱形守護者”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國范例”;建設模式采用“地下全封閉污水處理+地上生態文化公園”立體化開發,配套“廠網一體化、就近擴建”模式;核心技術以A2O+MBR膜工藝為核心,結合生物除臭、低噪設備選型與建筑隔聲等技術,構建高效污水、臭氣、噪聲治理系統;管理成效方面,與多所高校及企業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培訓500余人次,榮獲甘肅省工業企業環境保護標準化“B級企業”、蘭州市環保信用“A級企業”等榮譽;社會價值上,破解市政設施與城市空間矛盾,實現“治污、增綠、惠民、節水”多元目標,推動污水廠從“鄰避效應”轉變為“鄰利效應”,守護黃河生態并助力蘭州城市高質量發展。
01.標桿簡介
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是甘肅省首批全地下式、地上生態公園建設的污水處理廠,也是甘肅省環保設施項目公眾開放單位,由中鐵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項目 于2020年8月16日開工建設,2021年12月底通水調試,2022年6月1日商業運營。項目服務鹽場和九州區域40平方公里、39萬人口的日常污水處理。

水廠鳥瞰圖
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位于蘭州市主城區,周邊居民區環繞,一側緊鄰黃河。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城市污水處理和生態保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廠不僅要處理好城市污水,更要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守護黃河生態。
作為第四期“雙百跨越”生態化標桿污水處理廠,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以“環境治理+生態增值”的雙向路徑,破解了市政設施與城市空間的矛盾,實現了“治污、增綠、惠民、節水”的多元目標。通過立體化開發,將水處理設施全部“藏”入地下,采用全封閉式設計與A2O+MBR膜工藝,構建高效污水處理系統,實現臭氣全封閉收集處理;同時依托低噪設備與地下天然隔聲屏障,徹底化解傳統污水廠對周邊環境的聲、氣污染問題。地面之上,一座占地廣闊、綠化覆蓋率高達53.63%的開放式生態公園躍然呈現。生態公園與黃河蘭州段景觀廊道有機融合,成為“黃河之濱也很美”城市名片的重要組成。

工藝流程

相關榮譽
02. 地下污水廠:高效治理與生態融合
鹽場污水處理廠采用全地下式設計,將污水處理設施“藏”于地下空間,通過“廠網一體化、就近擴建”模式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與功能高效協同,成為國內地下污水廠與城市生態融合的典范。其建設經驗體現為以下三大核心治理體系:
(一)污水治理:擴容、提標、資源化
1. 提標擴容與工藝升級:通過二期擴建,污水處理能力從4萬噸/日提升至10萬噸/日,排放標準由一級B躍升至一級A,部分指標(如COD、氨氮)達地表水Ⅳ類標準。
2. 中水循環利用:項目以“污水再生—生態反哺”為核心,通過A2O+MBR膜工藝深度處理,出水水質穩定優于國家一級A標準,處理后的尾水變廢為寶,用于景觀用水、綠化灌溉以及黃河蘭州段水系補水,真正實現水資源再循環利用,真正打通了生態優勢與資源優勢的轉換通道。中水還廣泛應用于廠區設備沖洗、生產藥劑配置、冬季水源熱泵供暖等,處理后的尾水用于地面公園綠化、公園景觀用水和廠區綠化用水;預留2萬噸/日中水回用場地,未來將覆蓋周邊1公里徐家山綠化,實現“污水處理—生態補水”閉環。

地下生產區域
(二)臭氣治理:生物技術與全封閉管控
1. 全過程生物除臭:地下共建4座生物除臭箱體,覆蓋預處理、生化段及污泥脫水區等污水處理全流程,全過程除臭,全封閉收集,臭氣濃度廠界值穩定<10(無量綱)。
2. 高濃度區域“房中房”設計:預處理區與污泥區采用雙層密閉結構(設備加罩+建筑封閉),除臭設施配套率100%;通過負壓收集系統將臭氣導入處理單元,杜絕逸散。
3. 儲運減擾策略:污泥脫水后密閉儲存至儲泥罐,夜間外運,最大限度降低運輸過程對周邊居民影響。
(三)噪聲治理:源頭控制與立體降噪
1. 低噪聲設備選型:選用靜音型水泵、鼓風機,從源頭降低噪聲;設備加裝減震墊、隔音罩及柔性接頭,減少振動傳遞。
2. 建筑隔聲設計:地下廠區采用隔聲消音板材,地上公園利用綠化帶形成天然聲屏障;廠界噪聲嚴格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2類限值(晝間≤60dB,夜間≤50dB)。
03. 地上生態公園:融合自然與人文
(一)生態景觀與城市功能結合
地面打造2.9萬平方米生態公園,綠化覆蓋率53.63%,通過大面積種植草坪、各種喬木、灌木、花卉,美化環境,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昔日的“鄰避設施”蛻變為市民休閑游憩的“城市客廳”,兒童游樂區、科普長廊、親水步道等設施,讓市民在享受綠意中感知生態治水理念,真正實現“鄰利效應”。

地上生態公園
(二)黃河文化與治水智慧展示
項目將地面景觀綠化打造承載黃河主體及治水文化展示的景觀公園,在公園的整體布局上,提取黃河流域脈絡為元素符號貫穿全園、串聯園內除臭塔等原建筑的功能構筑物,整體空間形成“以蘭州為核心,沿黃河流域的地理脈絡,拉開中華文明的歷史演變、展現中華智慧的千年傳承”的空間表達。將生態公園融入蘭州市百里黃河風情線中,形成一個當代城市水環境治理成功的生態縮影,成為當代黃河流域治理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范例”。

地下廠參觀通道
04.產教融合:助力行業人才培養
項目依托甘肅省首批全地埋污水處理廠,充分發揮行業技術優勢,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在科技合作、人才培養、人員培訓等“產、學、研”領域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與蘭州交通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通美生態環保公司等多所高校、企業共建的人才實訓基地,組織現場培訓20余次,培訓人數500余人次。先后榮獲甘肅省工業企業環境保護標準化“B級企業”,蘭州市環保信用“A級企業”,被全國環境監測與綜合治理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評為“副理事長單位”等榮譽。

相關榮譽
05.公眾服務:社會開放與環保科普
高標準建設地面生態景觀系統,積極承擔公眾開放的“社會化”責任。通過建設與黃河風景線深度融合的地面高標準生態景觀系統,實現污水廠從“鄰避效應”到“鄰利效應”的轉變,把污水廠打造成為環保科普宣傳的教育基地、市民游玩休憩的打卡地、企業對外宣傳的前沿陣地。《人民日報》、新華網、中新網、甘肅衛視、甘肅經濟頻道、蘭州電視臺、蘭州日報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紛紛聚焦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生態環保小記者”“六五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

環保小記者開放活動
06.結語
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以“地下全封閉治理+地上生態文化共生”為核心,成功破除“鄰避效應”,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率的多元共贏,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中國范例”。未來,蘭州市鹽場污水處理廠將繼續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和服務水平,其“空間融合、資源循環、公眾共治”的經驗將持續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污水處理行業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