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迪波
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侯迪波分享了河湖復雜水體環境智能監測預警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他表示,河湖水體環境治理是國家戰略,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存在監測手段單一、預警能力薄弱、評估決策失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河湖水體的精準治污和長效治理能力。在國家水專項的支持下,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團隊研發了全流程城市供水水質監測預警系統,提供水質安全評價、水質趨勢預測、水質事件預警、水質事故風險評估、突發應急事故處理等模塊功能,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水質監控預警。

麥建波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麥建波圍繞農污領域特點及現狀,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村鎮污水治理中的應用探索,他表示,新大禹環境推出的“村水精靈”AI運維系統,成功破解了農村污水治理“用不了、用不起”的難題,“用的了”體現在三個“正常”:系統運行正常、微生物正常、出水正常。“用的起”體現在成本低與資源循環創造價值:建設成本低,建設成本降低50%以上,戶均建設費低至1000元;運維成本低,戶均月運維費用低至6元。

張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張軍在主題報告中,分享了城鎮排水管網更新改造的方法及路徑,并對非開挖修復技術與傳統開挖修復的優勢進行了比較,他表示,如果單從經濟角度去講,無遷改情況下,依據重慶2018定額測算,管道埋深在1.8米左右,開挖與非開挖造價基本持平;超過1.8米,非開挖修復優勢明顯。同時他也強調,任何一種修復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只有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修復工藝,才是最佳選擇。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研討對話
最后,由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與參會嘉賓一起,圍繞“城市人水和諧的具像化城市、排水廠網一體化——必要性與瓶頸、城市水務如何擁抱AI、淺探資金困境與破解之道”等熱點話題,展開了一場主題為“面向未來的城鎮水體污染治理路徑”的研討對話,從政策、技術、商業模式、金融產品等方面,多維度輸出前沿觀點與實戰策略,積極為“美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