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時節,水溫驟降常成為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的“卡脖子”難題,氨氮超標、污泥膨脹、處理效率下滑等問題集中顯現。為破解低溫困境,污水廠需在秋季提前啟動菌種馴化,以延長適應周期抵消菌群結構變化的沖擊。
浙江永續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結合多年進水特征與低溫運行經驗,深度剖析秋冬低溫對活性污泥系統的影響機理,提出系統性調控方案,通過精準參數優化與工藝升級,確保污水足量處理、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
PART.01 低溫對活性污泥系統的三大致命沖擊
當水溫從20℃以上驟降至12℃甚至更低時,活性污泥系統的“生命力”遭遇嚴峻考驗,具體表現為:
1. 微生物活性“斷崖式”下降
核心機理:生化反應速率遵循“溫度每降低10℃,速率下降約50%”的規律,硝化菌(尤其是亞硝酸菌)對低溫最為敏感,其世代周期延長、繁殖速度減緩,直接導致氨氮去除效率急劇下降。
典型現象:好氧池溶解氧消耗速率降低,出水氨氮濃度從達標值(如1mg/L以下)飆升至5mg/L以上。
2. 污泥沉降性能“雪上加霜”
核心機理:低溫環境下,菌膠團細菌活性減弱,而絲狀菌抗逆性更強,易成為優勢菌群,引發季節性污泥膨脹,導致二沉池泥水分離困難、出水SS超標。
典型現象:污泥容積指數(SVI)超過150mL/g,二沉池出現漂泥、跑泥現象。
3. 系統抗沖擊能力“脆化”
核心機理:微生物代謝速率減緩,對水質水量波動、進水負荷沖擊的緩沖能力顯著下降,一旦遭遇沖擊,恢復周期延長。
典型現象:進水COD、氨氮小幅波動即導致出水水質超標,且恢復時間從夏季的1-2天延長至3-5天。
PART.02 三大應對策略: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
針對低溫挑戰,需通過工藝參數精細調整、運行管理強化等多方面,構建系統穩定防線。
1. 工藝參數精細調整:用“量變”彌補“質變”
提高污泥濃度(MLSS)
通過減少排泥量,將MLSS在原有基礎上提升20%-30%,以“人海戰術”彌補單個微生物活性不足。
延長污泥齡(SRT)
冬季污泥齡需比夏季設計值延長25%-50%,確保硝化菌種群穩定。
精確控制溶解氧(DO)
低溫下氧傳質效率提高,但微生物耗氧速率降低,好氧池DO宜控制在2.0-3.0mg/L,避免供氧不足或過度曝氣。
2. 運行管理重點:從“粗放”到“精細”
強化水質均衡
充分利用調節池調蓄功能,將進水COD、氨氮波動幅度控制在±10%以內,為生化系統創造穩定環境。
保障營養均衡
定期檢測BOD?:N:P比例,確保維持100:5:1左右,必要時投加碳源(如乙酸鈉)、氮源或磷源。
監控堿度與pH
硝化過程消耗堿度,需確保系統pH穩定在7.5-8.0,當堿度不足時(如<100mg/L),投加碳酸鈉或氫氧化鈉補充。
PART.03 結合永續環境工藝:從“達標排放”到“綠色低碳”
經永續環境改良過后的污水廠在冬季運行時,可實現“穩定達標+節能降耗”雙重目標:
低碳運行優化
通過精準曝氣(如DO在線監測+智能曝氣控制+24小時的定點巡檢)降低風機能耗,冬季曝氣能耗可減少10%-15%。
污泥資源化
普通工藝低溫下污泥脫水性能下降,但經過HJDL工藝改良過后的污水廠污泥優秀的絮凝性、快速的沉降性,能快速適應極端溫度,提升污泥處理效率,實現污泥減量化、資源化。
耐低溫復合微生物菌劑優勢
從自然界中篩選的抗逆性極強的復合微生物菌(復合COD菌、復合脫氮菌、復合聚磷菌、復合脫硫菌、復合耐鹽菌、復合除油菌),其耐溫(8℃—55℃)、耐鹽性能及活菌數量優勢,為生化系統增效提供有力保障,遠超普通工藝的最佳溫度適應范圍。
原位提標改造方案
該技術可面向現有污水廠實現不停產、不停水、不動土建的原位提標、提量改造,且見效快:30天內可達《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60天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水排放標準。
PART.04 結 語
冬季活性污泥系統穩定運行的核心在于“預見性調整+精細化管控”。通過工藝參數優化、運行管理強化、應急措施落地,結合永續環境的能源回收與低碳理念,污水廠完全可克服低溫挑戰,實現出水穩定達標與綠色運行的雙重目標。提前準備、科學應對,讓冬季不再成為污水處理的“痛點”!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