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1.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依據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及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及產業發展情況,分年度制定并實施落后產能淘汰方案,并報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發改委、環保廳備案。淘汰污染重、工藝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后的企業。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準其相關行業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等參與)
嚴格環境準入。嚴格落實關于深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環境功能區、生態紅線區、水污染防治重點控制單元的生態環境特征和環境承載能力,分區分類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嚴格特殊敏感區環境準入,探索建立不同區域的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落實總量預算管理,建設項目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未經確認,不予批復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山城區作為水污染防治重點控制單元,應不予審批耗水量大、廢水排放量大的煤化工、化學原料藥、印染等單純新建和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符合我省重大產業布局的項目除外)。防止企業在向城鄉結合部、農村搬遷轉移過程中造成新的污染。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要實施水污染物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到2018年完成鶴壁市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到2020年完成兩縣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市環保局、水利局牽頭,市城鄉規劃管理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參與)
2.優化空間布局。
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區域開發建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重大項目原則上布局在重點開發區,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工業企業向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集聚,引導新增工業項目落戶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現代農業、低耗水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態保護型旅游業,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嚴格控制工業生產環境風險,合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市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市城鄉規劃管理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水利局等參與)
推動重污染企業退出。2016年全面排查城市建成區內現有化工、造紙等污染較重的企業,制定企業改造退出方案。到2020年完成城市建成區內現有污染嚴重企業的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參與)
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2016年,全面開展全市藍線現狀調查,城市規劃區和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規劃,保證試點區內流域面積2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水域面積保持率為100%。對城市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盡可能采用生態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劃定城市水系藍線,保護水系濕地空間不受侵占,最大限度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反城市藍線管理要求,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要求,規范涉河建設項目和活動審批,留足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護范圍,依法查處非法擠占河湖、采砂等行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土資源局牽頭,市發改委、環保局、水利局等參與)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