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體制機制改革進入深水區,能打破廠網分離管理壁壘、提升全鏈條協同效能的廠網一體化模式逐步推廣。
8月28日,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上海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丁敏在“2025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指出,海量數據背后的規律與價值是構建數字時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引擎,也是我們試圖從“精細管理”躍升到“精益管理”的一種探索,我們要打通從“擁有數據”到“用好數據”的實施路徑。

丁敏
排水體制改革背景下,上海排水設施一體化運維的實踐探索
近幾年來,中央環保督查、長江警示片等多次指出,上海市存在污水廠末端溢流、污水廠進水濃度偏低、泵站放江引起河道返黑返臭、管網雨污混接錯接等問題。
丁敏介紹,針對這些問題,在上海市水務局的牽頭下,上海城投做了大量的專項整治工作,比如雨污混接排查改造、清管行動以及低水位運行等,但收效有限,這些瓶頸問題仍然難以有效解決。
深入分析發現,核心癥結在于排水體制機制:
第一,管理主體分散,瓶頸問題解決難。眾所周知,上海排水是一個市區兩級管理模式,管理主體分散,管理目標不聚焦,難以實現系統治理。
第二,系統運行分割,一網調度實現難。在分散管理的體制下,管網監測體系不完善,廠站網一體化調度智慧化程度偏低。
第三,管網養護規模效應不夠,效率提升難。不同行政區劃的養護企業分而治之,國企、民企、其他性質的養護企業。
第四,養護投入不足,運維質量提升難。排水管道日常運維費僅占運維定額51%;專項整治每年投入是運維費的5.5倍。
2024年5月23日,陳吉寧書記調研城投集團時提出要建立“廠站網”一體化運行管理體系;2024年6月4日,在市委污水系統治理專題會議上,陳吉寧書記提出要轉變“用工程辦法解決運行問題”的思維方式,建立健全污水治理體系。要優先解決治理滲漏、錯接問題,要建立排水模擬評估系統,并實現迭代優化。
今年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市排水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文件提出了明確的改革目標:在現階段規劃建設分工不變、設施資產權屬不變、政府監管職責不變、屬地防汛責任不變、日常運維資金渠道不變的基礎上,到2026年底,將黃浦區、靜安區、徐匯區、長寧區、普陀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閔行區、浦東新區北部區域和嘉定區真新街道、江橋鎮部分區域內雨污水公共排水設施,交由上海城投集團實施市屬污水處理片區(石洞口、竹園、白龍港三大片區)廠站網一體化運維管理,發揮規模效應,推動降本增效,實現統一運維管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運行調度、統一服務質量、統一核算機制,達到預期目標。
設施歸并后,上海城投管理的排水管網從原來的200公里躍升至1.6萬公里(最新核驗數據),泵站從300余座躍升至600余座。
10 年前,上海城投已推動管理模式從早期粗放的人工經驗型運行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涵蓋平穩輸送、水安全水環境并重、應送盡送等模式,整體以注重細節、追求效率與質量的方向推進。
丁敏介紹,廠站網一體化的核心目標提出以后,未來的運行管理模式要從精細管理向精益管理進行躍升。精益管理應該以效能作為導向,更加精益求精,要引入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是集企業管理、業務運營理念、方法、技術、工具于一體的全新科學體系。
通過體制機制與技術創雙輪驅動,推進系統性重構、數字化轉型、專業化協同、一體化調度。破解跨層級、跨區域協同難題,推動排水設施從“分散管理”向“集約化、智能化、精細化”運維模式轉型,構建全要素統籌、全周期管理、全效能提升的排水系統運營體系。此次體制改革六大任務之一明確,2026年底前需完成三大片區排水感知體系模擬評估系統建設,全面實現公共排水設施一體化運維管理。
上海排水感知體系模擬評估系統建設實踐
感知體系與模型模擬評估系統建設復雜、周期長。上海城投先對三大片區污水系統劃分,以適配管網拓撲結構布設感知點位:建設范圍為上海中心城區石洞口、竹園、白龍港三大片區服務范圍,服務面積約1690 km2。感知建設方案以三大片區內污水系統及雨水系統作為建設范圍;模型建設方案以污水系統作為建設范圍。

隨后,以干線節點泵站、支線及污水廠服務范圍為邊界,按干線節點泵站收水范圍與干線服務范圍均勻劃分,形成25個分區,進一步細化為135個子分區。
在整個感知體系布設上,上海城投集團調研了國內外的感知布點經驗,汲取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秉持精益管理理念,花最少的錢發揮最大的功能。
監測布點原則上以需求導向(生產運行、模型、溯源排查),按照逐層加密、逐步迭代的方式推進,固定監測與輪換監測相結合。此外,液位監測是當前排水系統監測中最重要的監測類別,需深挖排水監測數據價值,實現數據高效利用。

監測液位計安裝

監測流量計安裝

監測水質設備安裝
分區節點實現三類儀表全覆蓋,污水支線以液位控制為主,同步布設流量監測點。現有排水系統依托工程建設與科研積累,已部署約1000臺液位感知設備,本次進一步梳理后新增1128臺固定輪換監測儀表。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