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工業清潔生產水平
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以區域性特征行業為重點,鼓勵污染物達標排放的企業自愿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環保局按職責分工負責)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制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技術改造。(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3.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
加強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監管。2018年底前,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全市所有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評估工作,全面排查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偷排偷放等問題。根據區域污染排放特點與環境質量改善要求,逐步實現將所有工業污染源納入在線監控范圍,及時發現超標排放行為。深化網格化監管制度,將監管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全面落實“雙隨機”制度,加強日常環境執法工作。(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加大超標排放整治力度。對超標和超總量的企業予以“黃牌”警示,一律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明確落實整改的措施、責任和時限;對整治仍不能達到要求且情節嚴重的企業予以“紅牌”處罰,相關區人民政府責令限期停業、關閉;對城市建成區內污染超標企業實施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持續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依法嚴肅查處偷排偷放、數據造假、屢查屢犯的企業;對涉嫌犯罪的人員,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企業及其法人和主要責任人名單、違法事實和處罰措施等信息,充分發揮負面典型案例的震懾警示作用。(市環保局牽頭,市公安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各級環保部門根據《關于對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發改財金〔2016〕1580號)的要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依規對違法排污單位及相關人員實施聯合懲戒。“十三五”期間,每年分季度向社會公布“黃牌”和“紅牌”企業名單,實施分類管理;加大抽查核查力度,對企業超標現象普遍、超標企業集中地區的地方政府采取公示、掛牌督辦、公開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加強企業污染防治指導。完善行業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有序銜接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督促、指導企業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要求嚴格開展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提高企業的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水平。(市環保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委配合)
(二)城鎮生活污染防治
1.推進城鎮化綠色發展
優化城鎮建設空間布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科學劃定城市功能分區。(市規劃局、市國土房管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環保局配合)優化城市綠地布局,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市市容園林委、市規劃局、市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因地制宜推進地表水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改善水環境質量。(市環保局、市國土房管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海洋局、市市容園林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促進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市建委、市水務局牽頭,市規劃局、市市場監管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容園林委、市林業局配合)
2.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
城鎮生活污水收集配套管網的設計、建設與投運應與污水處理設施的新建、改建、擴建同步,統籌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要求合理布局入河排污口,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效益。進一步強化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的截流和收集工作,加快實施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的雨污分流改造。不具備改造條件的,采取增加截留倍數、調蓄等措施防止污水外溢。城鎮新區建設均應采取雨污分流制,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市建委、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繼續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到2019年,全市所有區和建制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制鎮、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以上。加快推進全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2018年起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DB12/ 599—2015)或達到再生利用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區域通過人工濕地等設施,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市水務局、市建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污泥安全處理處置
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推進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到2020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市水務局、市建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5.綜合整治城市黑臭水體
全面排查水體環境狀況,建立全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等污染嚴重水體清單,制定整治方案,以解決城市建成區污水直排環境問題為重要著力點,綜合采取控源截污、節水減污、生態恢復、垃圾清理、底泥疏浚、增加流量等措施,切實解決城市建成區水體黑臭問題。各區要細化分階段目標和任務安排,向社會公布年度治理進展和水質改善情況。(市水務局牽頭,市環保局、市建委配合)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強化地方水環境保護屬地責任。(市水務局牽頭,河長制其他各成員單位配合)
向社會公布黑臭水體名單、整治期限、責任人、整治進展及效果,建立長效機制,開展水體日常維護與監管工作。研究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黑臭水體治理專項基金。2017年底前,對于已經排查清楚的黑臭水體逐一編制和實施整治方案;全市建成區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市水務局負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