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為導向攻關研發前瞻技術。以控制單元水質改善、水生態保護、風險防范等需求為出發點,根據主要污染指標、主要污染來源、經濟社會結構與布局等因素,優化污染防治戰略部署和技術路線。加大科技研發的財政投入,針對特定控制單元總氮、總磷、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以及特定污染源、風險源,污水、雨水、地表水資源優化利用,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城市(鎮)生活污水處理節能、降耗、減排,化工、礦冶等重污染行業廢水全過程治理與回用等攻關研發先進防治技術。(市科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天津海事局配合)
(六)加強監督管理
嚴格環境執法。加強對排污企業的隨機抽查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推進環境執法重心向區和街鎮下移,開展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強化環保、公安、檢察等部門協作,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機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報等規定。(市環保局牽頭,市公安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按照國家要求,研究制定工業企業、化工園區等環境風險評估方法,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江河湖庫和人口密集區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為重點定期評估環境風險,落實防控措施,消除環境隱患。將各區政府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環保督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必要時引入第三方審計。(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安全監管局配合)
健全區域聯動。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重要抓手,加強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協調,探索跨行政區之間的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和協作應急處置、跨界交叉檢查機制,形成治污合力。積極推進跨界河流水污染突發事件的雙邊協調機制與應急處理能力建設。(市水務局牽頭,河長制其他所有成員單位)
加強部門聯動。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協調,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監測能力。進一步優化水環境監測網絡,對重點湖庫實施網格化監測。加強各級監測機構水環境監測能力和監測人員技術培訓等軟硬件建設。加強地表水水生生物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化學物質監測及環境風險防控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加強水質監測預警工作,提升水質監測信息化水平。(市環保局牽頭,市國土房管局、市水務局、市交通運輸委、市農委、市海洋局配合)
(七)弘揚生態文化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鼓勵購買使用節水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市環保局牽頭,市教委、市水務局、市建委、市發展改革委配合)
推進信息公開。按照國家要求,將排污許可證申領、核發、監管執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納入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及時公開企事業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和環境保護部門監管執法信息。建立全市統一的信息公開平臺和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統一發布機制,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內環境質量狀況、污染防治方案等信息。國家確定的重點排污單位應依法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主動接受監督。(市環保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引導公眾參與。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公眾在水環境保護建言獻策、污染源排放監督等方面積極參與。引導和規范生態環保非政府公益組織發展。依托中小學節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環境教育等社會實踐基地,開展環保社會實踐活動。(市環保局牽頭,市教委、市水務局配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